找到相关内容127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戒的意义

    的法、律吕、笔三事,来解释律,显示了律具有衡量是非,辨析轻重和临事判决的功能。清净的律仪能调伏六根,能调伏三业,所以律又称曰调伏。  戒律通常又称为波罗提木叉,汉译别解脱,又曰处处解脱。《大乘义章》卷...三个条件中,知法应该是最关键的一条,倘若师父不知法,自已都需要依止别人,又何以为人作师授戒呢?  五、戒能成就种种功德  戒律在个人修学佛法上尤为重要,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以戒律为基础,由清净的律仪才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0754854.html
  • 大乘菩萨戒若干问题之考察

    经论中,也无不阐明菩萨道的六波罗蜜多,其中的尸 罗波罗蜜多,都可以看作菩萨律仪,多以十善业为本,或说明菩萨为何应该持戒,持戒有什 么功德,以及如何持戒方成波罗蜜多等。至于详示菩萨戒的开遮持犯,广列戒相及...律仪、修善 法、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,作为禁戒以持守之。摄律仪戒,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 、威仪;摄善法戒,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;饶益有情戒则概括了慈悲喜舍,广度一切众 生的宏愿精神。所以三聚净戒...

    智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4241984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身口意三业,是相应不离的。汉译《杂阿含经》卷11亦有云:云何律仪?眼根律仪所摄护,眼识识色,心不染著,心不染著已,常乐更住,心乐住已,常一其心,一其心已,如实知见,如实知见已,离诸疑惑,离诸疑惑已,不由他误,常安乐住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,是名律仪。这段经文,是说明护六根、摄六识,不为六尘动烦恼心。与南传的《沙门果经》所说,是相互呼应的。可知,律仪的功能,是由摄护身口意等三业,而进入“常一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圣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753021197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含「意根」及「正念、正智」,也就表明身口意三业,是相应不离的。汉译《杂阿含经》卷11亦有云:云何律仪?眼根律仪所摄护,眼识识色,心不染著,心不染著已,常乐更住,心乐住已,常一其心,一其心已,如实知见,如实知见已,离诸疑惑,离诸疑惑已,不由他误,常安乐住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,是名律仪。这段经文,是说明护六根、摄六识,不为六尘动烦恼心。与南传的《沙门果经》所说,是相互呼应的。可知,律仪的功能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939662.html
  •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

    。   这现存世界上所流传的三大系佛教,与印度三时期的佛教,是有很密切的关系。锡兰系所传的佛教,是印度第一期流传的佛教,以其在阿育王的时候已开始传入,且其保持僧众团体的律仪等等,俨如佛世或离佛不远时代的僧众律仪一样。而在教义方面,则亦以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为范围。故由锡兰为根据地而传于缅甸、暹罗等处的佛教,我们可以确定它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。   再来观察中国所流行的佛法:旧传谓于佛灭后一千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2640513.html
  • 三坛大戒的意义

    罗汉果;若依达磨“一心戒文”入菩萨行,于一心念中具足八万四千戒,即得毕竟解脱,圆证无上佛果。 三坛 (一)沙弥坛   凡行者发心出家,必先受持沙弥律仪。沙弥者,有“息慈”之义,谓息世恶染而慈济众生,欲行“息慈”之事,则须依十戒内护自心、外慈有情,并习威仪,摄化众生。故言“沙弥律仪近为比丘戒之阶梯,远为菩萨戒之根本。”   据《阿育王经》载:王见一七岁沙弥,将至屏处而为作礼,语沙弥言:“莫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0445603.html
  • 正法之流变

    的佛门败类手中。   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,由于住持佛法者的素质参差不齐,其中不乏一些不学无术、放逸堕落、追名逐利者,他们不敬善友、不重传承、不学经教、不持律仪、不修止观,对佛法缺乏真修实证。这些人...于“邪胜解”(micchadhimokkha)者。由于受到无明与邪见的污染,他们把乔答摩佛陀以外的导师、诸神、梵天等视为佛陀,把邪法视为正法,把正法视为劣法,把非律视为律仪,把律仪视为执著。这些人把一些...

    林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5252585.html
  • 如何培养合格僧青年

    看来,戒律是何等的重要啊!每个僧青年要想做人天师表,住持佛教,受人供养,非严持戒律是不可的。我们平常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要合乎佛陀制定的律仪。法舫法师说:“将来的佛教能不能久住,就要看每个僧青年是否严持佛陀的律仪来判断”。律藏说:“毗尼久住,正法久住。”因此我们僧青年必须“以戒为师”,要有“宁愿守戒而死,不愿破戒而生”的伟大精神。戒律清净,那么身口意三业也就清净,就不会走上犯戒的道路,所谓:“...

    了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4955039.html
  • 师道与佛教教育

    职能,太虚大师认为:“建立僧伽,是以律仪为基础的,希望佛教青年,能从佛学院之初级(重律仪)、中级、高级次第修学。在此数年中,先对出世间学有一深刻了解。平时、早晚大众共修,以坚定佛法之信心。这样,不但可以...学生往往是“度德以师之”,因而,老师就必须“以身立教,为人师表”。研习经论,严守律仪,过着一种祥和、充实、爱睦的宗教生活,作为法师,应该尽力展示这种完美的人格魅力和宗教操守,来影响、感动学生的思想和...

    达 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0662412.html
  • 对于持戒的一些体会

    恶、行善、利他的所谓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三方面。其中最基本而具体的行持,首先应从律仪着手,尤应从禁止杀、盗、淫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和贪、瞋、恶见的性罪戒上用力。总之,修学律仪戒,必须在个己...方面,寻找过失,搜索缺点,再再审察:看自己所受持的止恶、修善、饶益有情的律仪有否违犯。这样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,最初也许不能充分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,久之,随着持戒自觉性的提高和审察功夫的纯熟,一言一行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5062954.html